总部电话
+86 755-28095893
声明: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,部分细节和对话经过文学加工,人物姓名已做化名处理。
王建国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夹克,手里拎着保温杯,在各个摊位间慢慢踱步。自从三个月前退休,他就爱上了这种悠闲的生活节奏。
摊主小李热情地招呼着。王建国已经是这里的常客,每个周末必到,虽然很少出手,但摊主们都认识这个话不多但眼神专注的老头。
退休前,王建国在一家国企做了三十年的会计,规规矩矩,从不出错。退休后突然有了大把时间,他开始对古玩产生了浓厚兴趣。起初只是在电视上看鉴宝节目,后来干脆跑到潘家园实地学习。
王建国摇摇头,放下瓷碗。他虽然喜欢古玩,但还没有冲动到随便出手的地步。三个月来,他在这里转了无数圈,买过的东西屈指可数,都是些几十块钱的小件。
张老板看上去五十多岁,穿着考究的中山装,手上戴着翡翠扳指,一副生意人的打扮。他在潘家园有个固定摊位,专门经营木器和家具,据说眼力不错,在这一带小有名气。
两人是一个月前认识的。那天王建国看中一个小叶紫檀的笔筒,张老板主动过来搭话,详细讲解了紫檀的特点和鉴别方法。从那以后,王建国每次来都会到张老板的摊位坐坐,听他讲各种木器知识。
张老板的摊位在市场深处,面积不小,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器。花梨木的桌子,紫檀木的椅子,黄花梨的笔筒,琳琅满目。
这就对了,古玩这行水深得很,不懂千万别乱买。张老板点点头,不过真正的好东西,错过了就再难遇到。
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。张老板的知识确实渊博,从木材产地到工艺特点,从历史背景到市场行情,说得头头是道。王建国听得入迷,不时点头称是。
其实啊,现在市场上真正的老紫檀已经很少了。张老板感慨地说,前些年拆迁多,偶尔能从老宅子里收到一些好东西,现在连这个机会都没了。
大部分是,真正的老料太稀缺了。就算有,价格也贵得离谱。张老板摇摇头,我前段时间去河北收货,一个老宅子拆迁,主人急着出手,有几件东西确实不错。
有一张茶几,小叶紫檀的,工艺非常精美。我当时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,立刻拿下了。张老板的语气中带着得意。
当然可以,不过不在这儿。那么好的东西,我怎么能随便摆在摊位上?张老板神秘地一笑,改天有机会,我带你去仓库看看。
王建国心中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。他从小就对精美的家具有种特殊的情结,小时候家里穷,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套像样的家具。现在退休了,手里有些积蓄,如果真的遇到好东西,倒是可优先考虑入手一件。
接下来的几个周末,王建国都会到张老板的摊位坐坐。张老板似乎并不急于推销,只是偶尔提起那张茶几,说工艺如何精美,木质如何上乘。
老王,你是真的喜欢紫檀啊。张老板观察了王建国几次后说道,要不这样,下周六我带你去看看那张茶几?
不过啊,张老板压低声音,那张茶几已经有人看中了,出价十二万。我一直没答应,觉得价格还不到位。
那可是真正的老紫檀,清代的工艺,市场上这样的东西已经绝迹了。十二万说实话还是便宜的,再过几年,没有二十万拿不下来。
王建国心中开始盘算。他的退休金加上之前的积蓄,手里确实有这个实力。如果真的是好东西,而且有升值空间,倒是可以考虑。
老王,你要是真的有兴趣,我可以先给你留着。但是机会难得,你得尽快决定。张老板看似随意地说道。
王建国回到家,心情有些激动。他开始在网上查找紫檀的有关的资料,越看越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。小叶紫檀确实稀有,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看好,如果真的能收到一件清代的精品,既能满足自己的爱好,又有投资价值。
林梅没有多想,继续忙自己的事情。她知道丈夫退休后喜欢逛古玩市场,只当是老年人的一种消遣。
仓库在潘家园附近的一个小区里,是张老板租的一间民房。推开门,王建国眼前一亮。
茶几呈长方形,通体紫褐色,表面光洁如镜。最吸引人的是四周的雕工,龙凤呈祥的图案栩栩如生,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。茶几的四条腿粗壮有力,雕刻着缠枝莲花的纹饰。
王建国忍不住走近细看,用手轻抚茶几表面。木质细腻温润,份量十足,确实有年代感。
你看这个雕工,每一刀都是老师傅的手艺。现在的工匠哪有这种水平?张老板指着茶几边缘的雕花,还有这个木质,你闻闻,有淡淡的香味,这是小叶紫檀特有的。
这张茶几是我从一个老宅子里收来的,原主人祖上是开钱庄的,家里的东西都是好货。张老板继续介绍,当时拆迁队都要进场了,老人家急着处理,我才有机会拿到。
还在考虑,不过我觉得他不是真心要,光讲价就讲了半天。张老板摇摇头,老王,我看你是真正懂行的人,要不这样,原价十五万,你要的话十万块拿走。
王建国心中一动。十万块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,但如果真的是清代紫檀,这样的价格确实不贵。
老王,咱们认识这么久了,我也不跟你绕弯子。张老板一脸诚恳,这样的价格已经是成本价了,我一分钱不赚。主要是看你确实喜欢,而且懂货。
王建国围着茶几转了几圈,心中越来越喜欢。这种工艺,这种材质,确实是难得的精品。
你要是今天能定下来,我再让一万,九万块。张老板似乎看出了王建国的心思,但是有个条件,一旦成交,概不退换。这行的规矩,你应该明白。
九万块!王建国的心怦怦直跳。这样的价格已经很有诱惑力了,而且听张老板的口气,似乎还有别的买家在等着。
理解,毕竟不是小数目。张老板点点头,不过机会难得,我最多只能给你三天时间。那个出十二万的买家说下周一给我答复,如果他要,我也不好拒绝。
回家的路上,王建国一直在想着那张茶几。越想越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,错过了可能就再也遇不到了。
晚上,王建国在网上查了很多紫檀茶几的资料。市场上确实很少有这种质量和工艺的东西,价格基本都在十万以上。这样看来,九万块确实不贵。
周日一整天,王建国都在纠结。一方面,他确实喜欢那张茶几,而且觉得有升值空间;另一方面,九万块不是小数目,他担心万一看走眼了怎么办。
王建国掏出银行卡,跟着张老板到附近的银行转账。九万元,几分钟就转了过去。
下午三点,一辆小货车停在王建国家楼下。四个工人小心翼翼地把茶几抬上楼,放在客厅的正中央。
林梅走近仔细打量着这张新茶几。确实很漂亮,工艺精美,但她更关心的是价格。
二十万?我看你是被人洗脑了!林梅气得浑身发抖,九万块,你知道这是多少个月的退休金吗?
解释什么?解释你怎么被人骗的?林梅越说越气,你一个当了三十年会计的人,怎么能这么冲动?
不懂,但看这架势,肯定不便宜。王大爷羡慕地说,退休了就是好,有闲钱买这些高档货。
邻居们听说王建国花九万买了张茶几,都围过来看热闹。有人夸赞茶几漂亮,有人质疑价格太高,议论纷纷。
这三天里,王建国一个人对着茶几发呆。说不后悔是假的,九万块确实不是小数目,而且林梅的反应比他预想的激烈得多。
但每当他看到茶几精美的雕工和温润的质感,心中又会涌起一阵满足感。这确实是件艺术品,放在家里确实提升了整个客厅的档次。
林梅回来后,夫妻俩的关系明显冷淡了很多。林梅看都不愿意看那张茶几一眼,更别说坐在旁边喝茶了。
梅子,咱们找个专家鉴定一下,如果真的值钱,你就别生气了。王建国试图缓和关系。
老陈六十多岁,戴着老花镜,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观察茶几的每一个细节。看了半个小时,他放下放大镜,点点头。
不错,确实是小叶紫檀,而且是老料。这个工艺也很精美,应该是清代中后期的东西。
从材质和工艺来看,应该是真的。不过......老陈犹豫了一下,古玩这行水很深,仅凭目测很难百分百确定。如果要彻底鉴定,需要送到专业机构做科学检测。
这个茶几确实做得很精美,但我觉得应该是现代仿制品。小李指着茶几的某个部位说,你看这里的工艺痕迹,明显是机器加工的,不是纯手工。而且这个木质的色泽也不太对,像是人工染色的。
我只能说存在很大疑问。真正的清代紫檀茶几,绝不是这样的价格能买到的。小李摇摇头,市场上仿制品太多了,很难分辨。
人家也说了,不能百分百确定!林梅的声音慢慢的升高,九万块买个不确定的东西,你说你该不会是傻?
接下来的日子里,这张茶几成了夫妻俩关系的最大障碍。林梅见到茶几就生气,王建国也不敢再提收藏的事。
邻居们对这件事也议论纷纷。有人同情王建国,觉得老年人有点爱好很正常;也有人嘲笑他,认为肯定是被骗了。
楼下的张大妈最爱说闲话,每次见到林梅都要问:你家那张茶几鉴定了吗?到底值不值九万?
夫妻俩的争吵越来越频繁,家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。王建国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,但话已出口,覆水难收,他也拉不下脸承认错误。
王建国心中一沉。虽然张老板说过概不退换,但如果茶几真的有问题,至少可以找他理论理论。现在人都找不到了,这让他更加不安。
茶几依然放在客厅的正中央,但已无人再去关注它了。林梅看都不愿意看一眼,王建国也失去了最初的兴致。
王建国不敢再提古玩的事,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出去遛弯,连潘家园都不敢去了。林梅也不愿意多说什么,但每次路过茶几时都会重重地哼一声,表达内心的不满。
偶尔有客人来访,看到这张精美的茶几都会赞叹几句,但王建国已经没有了炫耀的心情。每当有人问起价格,他都含糊其辞,不愿多说。
更让他郁闷的是,茶几买回来后,他们几乎从来就没真正使用过。平时喝茶聊天,林梅还是习惯用角落里的那张玻璃茶几。这张价值九万的紫檀茶几,就像一件展品,只能看不能用。
有一天,邻居王大爷来串门,看到茶几后感慨地说:老王,这茶几真漂亮,就是太好了,舍不得用啊。
其实啊,王大爷压低声音,东西好不好,关键看用料和工艺。你这茶几不管值不值九万,至少用料确实不错。
王大爷的话让王建国心里稍微好受了一些。至少从外观上看,这确实是件精美的家具。
王建国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。也许林梅说得对,也许自己真的是被骗了。九万块钱,对于一个退休老人来说,确实不是小数目。
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他独自坐在客厅里,看着茶几在月光下泛出的幽幽光泽,心中又会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觉。这种质感,这种工艺,真的不像是赝品。
林梅最近迷上了大扫除。可能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,她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。每个周末,她都会戴上橡胶手套,拿着抹布,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擦得干干净净。
你自己的宝贝,你自己收拾。每次王建国提醒她茶几也需要清洁时,她都是这样回答。
王建国只好自己动手,但他对家务活并不在行,每次都是简单地用干布擦一下表面,另外的地方都懒得管。
这个周末,林梅又开始了例行的大扫除。她从卧室开始,一间一间地清理,最后来到客厅。
林梅戴上橡胶手套,开始仔细擦拭茶几的每个角落。当她清洁侧面雕花时,手指无意间按到了一处看似普通的花纹。
她愣住了,再次按压那个位置,又是同样的声音。仔仔细细地观察下,发现侧面出现了一条细微的缝隙。